24H销售热线

400-028-0955

您好,非常感谢您关注我们的系统,请留言,我们的工作人员将会尽快和您联系。

  • *所需产品:
  • *联系人姓名:
  • *联系电话:
  • 联系邮箱:
  • 公司名称:
  • 所在城市:

提交成功

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谢谢!

微信扫码获取专属顾问

或微信添加“wukongbd”获取专属顾问

非法集资犯罪手法花样翻新 你能识别几种?

  • 分类:行业资讯
  • 发布时间:2016-05-18
  • 发布者:

    当前我国非法集资犯罪案件高发,大案增幅明显。记者梳理了当前非法集资的表象及常见的非法集资手段,提醒公众警惕。
新创易众筹系统
    辨别十种非法集资表象:

    1.以境外公司名义,虚假宣传所谓投资境外理财、黄金、期货等项目,有的在境外,如港澳台、东南亚国家的高档酒店召开“投资”推介会;2.收款账户系以外国人名义在境内开立的账户,用于接收投资人的投资款;3.许诺高收益的公司的网站注册地、服务器所在地在境外或公司高管系外国人,进行虚假宣传的;4.以网络虚拟货币升值、现货交易、资金互助、黄金、贵金属、期货、外汇交易等为噱头,引诱投资人投资,尤其是鼓励发展他人并给予提成;5.频繁变换网站名称、投资项目;6.公司网站无正式备案;7.以个人账户或现金收取资金、现场或即时交付本金即给予部分提成、分红、利息;8.许诺超高收益率,尤其是许诺“静态”“动态”收益;9.明显超出公司注册登记的经营范围,尤其是没有从事金融业务资质;10.在街头、超市、商场等人群流动、聚集场所摆摊、设点发放“理财产品”广告,尤其以中老年人为主要招揽对象。
新创易p2p网贷系统
    常见的非法集资手法盘点:

    【没有明确标的,资金流向不明】

    “月收益30%”“1万元一年变23万元”“满15天即可提现”……一家名为“MMM金融互助社区”凭借高额收益,曾一度吸引投资者趋之若鹜。

    2015年以来,与之类似的虚拟理财相继出现。此类虚拟理财多以“互助”“慈善”“复利”为噱头,无实体项目支撑,无明确投资标的,无实体机构,以高收益、低门槛、快回报为诱饵,靠不断发展新的投资者实现虚高利润,宣传推广、资金运转等活动完全依托网络进行。

   【披着互联网金融外衣,以高息为诱饵】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尤其是P2P网络借贷机构野蛮生长,违法违规经营问题突出。不久前曝出的“e租宝”案,非法集资达500多亿元、涉及约90万名投资人。此类非法集资案的特点是:通过虚构投资项目,采用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模式,为平台母公司或相关联企业融资;先归集资金、再寻找借款对象,私设资金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一些平台私设资金池,违规自融自担,宣称风险备用金由银行监管但却未充分披露相关监管信息,以高息为诱饵,进行集资诈骗。

   【打着“养老”旗号,引诱老年人投资】

    2015年,一家名为成吉大易的公司在国内多地借“养老项目”为名进行集资,诱使许多老人参与,最终却“人去楼空”。

    时下,不少投融资中介打着“养老”旗号非法集资,有的以投资养老公寓、异地联合安养为名,以高额回报、提供养老服务为诱饵,引诱老年群众“加盟投资”;有的则通过举办所谓的养生讲座、免费体检、免费旅游、发放小礼品方式,引诱老年人群体投入资金。

    【号称内购VIP实则变相融资】

    有的购房人还在为获得“内部认购”资格欢欣鼓舞,其实可能已在不知不觉中落入骗子圈套。一些房地产企业在项目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前,有的甚至是项目还没进行开发建设前,以内部认购、发放VIP卡等形式,变相进行销售融资,有的还存在“一房多卖”。

    房地产领域的非法集资模式还有承诺售后包租或回购和项目融资两种形式。手法是将整幢商业、服务业建筑划分为若干个小商铺进行销售,通过承诺售后包租、定期高额返还租金或到一定年限后回购,诱导公众购买。一些房地产企业打着房地产项目开发等名义,直接或通过中介机构向社会公众集资。

    【非法股权众筹、买卖原始股的集资诈骗】

    目前,一些非法股权众筹、买卖原始股的集资诈骗手段也不断出现。这类骗术往往打着境外投资、高新科技开发旗号,假冒或者虚构国际知名公司设立网站,并在网上发布销售境外基金、原始股、境外上市、开发高新技术等信息,虚构股权上市增值前景或者许诺高额预期回报,诱骗群众向指定的个人账户汇入资金,然后关闭网站,携款逃匿。

    【地方交易所业务包装理财产品】

    去年,昆明泛亚非法集资案案发,涉及数十个地区,集资金额数百亿元。目前有的电子交易场所通过授权服务机构及网络平台将某些业务包装成理财产品向社会公众出售,承诺较高的固定年化收益率,涉嫌非法集资。

    【非保险机构假借“互助计划”收取捐助费用】

    一些以“某某互助”、“某某联盟”等为名的非保险机构,基于网络平台推出多种与相互保险形式类似的“互助计划”,但这些所谓“互助计划”只是简单收取小额捐助费用,没有经过科学的风险定价和费率厘定,不订立保险合同,更不具备合法的保险经营资质,相关承诺履行和资金安全难以有效保障。

来源于:网络